曬莨業(yè)是傳統(tǒng)手工業(yè),不是有標準化流程靠生產(chǎn)線來完成的生產(chǎn)工藝,所以他的難是辛勞染整的重體力勞動的難,也是手工業(yè)技藝傳承只可意會難以言傳的感覺來處理某些環(huán)節(jié)的難。
所以,懂得香云紗的人,會接受它偶爾的染色不均包括透莨,把這些當做手工產(chǎn)品的特色來接受。
曬莨業(yè)的原材料除了坯布還有薯莨和河泥。薯莨,是多年生纏繞藤本植物長在地下的莖塊,形似芋頭,外表呈紫黑色,內為棕紅色。
主要產(chǎn)于兩廣、湖南、浙江,以廣東肇慶綠步、廣西龍州一帶品質為佳。塊莖主要含有單寧物質。
將薯莨塊莖經(jīng)粉碎榨取汁液用于曬莨。河泥是南海、番禺、順德等地無污染并含有豐富鐵質的河道淤泥。
曬莨場還有兩個標配:曬地和河涌。曬地面積視曬莨場規(guī)模而定,表面平坦,以泥墊底,鋪上細砂,種植草皮。
草種要用當?shù)厮追Q“爬地老鼠”的本土草種,爬地老鼠結實耐用,綢疋放在草皮上曬莨時,既可以使綢疋保持清潔,又可以使綢疋在高溫曝曬下有一定濕度,便于充分吸收薯莨水,達到成品柔潤亮澤的效果。
而流速平緩的的河涌,除了沉積在河底用于曬莨的淤泥,干凈的水源也是紗綢洗水的必要條件。
能夠曬莨的日子并不多。通常從每年的4月初開始至10月底為一年的曬莨季節(jié)。
這期間,農(nóng)歷小暑開始到立秋之前,因為溫度太高,容易將紗綢脆化而無法開工。
余下的日子,如果沒有連續(xù)的晴天,也不能開工曬莨。廣東屬熱帶和亞熱帶季風氣候,降水較多,水量豐沛,能夠曬莨的時間就是4月到10月里,去除極端高溫日子的晴好天氣。整個曬莨工藝流程十分繁復,全部用手工操作完成。
曬莨的主要工藝流程:綢緞準備→浸莨水1次→灑莨水6次→封莨水6次→煮綢1次→封莨水12次→煮綢1次→封莨水1次→卷綢→過河泥→水洗→封莨水1次→攤霧→卷綢→檢整碼尺→成品入庫。
浸灑封煮水洗等各個過程操作十分繁復,每經(jīng)一次都要平攤在草地上曬干。
廣東的夏天,熱情如火,曬莨工人和師傅一遍遍浸莨水、攤布匹、收竹竿.....體力消耗之大,堪比健身運動的高強度有氧,所以在曬莨場,茶水、綠豆湯、稀飯、腌菜.....常備,餓了就吃點東西補充體力。又因為是重體力勞動,不能吃得過飽。曬莨的工人,天天進行高強度的勞作,各個精干。
曬一匹香云紗有多難?再難,有心人也從幾近湮滅的歷史中找到并復原了它原來的樣子,如此說,難也不難;但是,莨紗回歸公眾視野六年間,紗綢仍然混淆不分。
官方的非遺傳承人公然對著電視鏡頭說:綾羅綢緞,綾和羅是不能用于曬莨的,因為太薄。那這紗羅織造工藝的坯布染整的莨紗又是什么呢?莨紗不得正名。如此說,曬一匹香云紗又是難上加難。